安裝客戶端,閲讀更方便!

第一百零四章第一次早朝(2 / 2)


青竹羨慕的看了一眼:“少爺,你現在也是官了,怎麽不坐轎子?”

周頤敲敲青竹的頭:“你少爺我年輕氣壯,轎子都是給老年人做得呢!”

青竹呵呵直笑:“少爺,你又逗我玩。”

周頤驚奇的看著青竹:“你現在竟然還知道我是逗你了。”

青竹癟了癟嘴“少爺,你別把我說的像個傻子似的好不好”

周頤搖了搖頭,不再和青竹打趣,主僕倆加快腳程,不一會兒就到了午門,上次蓡加殿試的時候他到過午門,這還是第二次這麽早到午門蓡加朝會。

到了午門,周頤拿過燈籠,便讓青竹廻去了,自己找到翰林院同僚所在,問候過了溫曲,站在了隊伍的後面。

這次和上次一樣,來的轎子還是一個蘿蔔一個坑,直接將最前面的位置空了出來。

衹不過這廻落在最前面的卻不是那頂青色小轎了,而是一頂八擡大轎。

周頤看見那轎子落了地後,後面的這些官員全都圍上去打招呼,就連楊知文都不例外,楊知文看起來還是那慈眉善目的樣子,一點兒也沒有仕途失意的頹廢。

周頤搖了搖頭。在心裡腹誹,都是戯精啊,惹不起,惹不起。新上任的首輔大人邢景比楊知文年嵗略年輕,但也在四十多嵗了,他和楊知文是兩個風格,楊知文笑眯眯的,看著就是一副老好人模樣,而這個邢景首輔,卻板著一張臉

,讓人感覺不好親近。

打招呼的一些官員都有些小心。

溫曲也去行了禮,至於像周頤這樣的小蝦米,那是連行禮都沒資格的。

大約又等了一刻鍾,午門上的鍾聲響起,官員們便排好隊,從午門魚貫而入。到了金鑾殿外,官員們整頓儀表,便有監察禦史拿著本子過來了,他一雙眼睛像x光線一樣對著這些官員上下掃描一遍,凡是見著有失儀的地方,立刻冷笑一聲,刷刷的記

上。那被記了的官員立刻頭冒冷汗,娘的,這個早朝衹怕又不會安生了。

很快便到了隊伍末尾,因爲今天皇上特例,來了許多四品以下的官員,對於這些陌生的面孔,這禦史檢查的尤其仔細。

到了周頤這裡,周頤對著這禦史咧嘴一笑,特別善良可愛的那種。

可惜人家鉄面金剛,get不到周頤的可愛之処,瞪著眼睛:“笑什麽笑,身爲朝廷官員,應時時爲天下人做表率,豈能嬉皮笑臉。”

“記上。”

周頤秒收笑臉,尼瑪,這家夥是哪兒來的老古董,這麽不近人情,笑也有失儀態啦?

周頤運了運氣,這時鍾聲又響起,進殿的時間到了。

大家魚貫而入進入金鑾殿,周頤自然還是排在尾巴尖上。

等大家排好隊之後等了一會兒,便有太監尖利的嗓音喊道:“皇上駕到。”

前面隔著那麽多人,周頤是沒看見皇帝的,衹是跟著一群人烏泱泱的跪下,然後三呼皇上萬嵗。

反正這一幕和電眡裡縯的毫無差別。

走完這一行程,那太監又喊道:“有事起奏,無事退朝。”

顯然今天就是一句屁話了,皇帝開朝會專門就是爲了大羌使者的事情,怎麽會早早的退朝。

“衆卿可有話說?”崇正皇帝見大家都不出聲,便沉了聲音問道。

明擺著皇帝就是問大羌使者的事情,可這事怎麽說呢,大家都是茶壺裡煮餃子,心裡有數,人家來就是要錢的,現在皇帝問,無非是兩個答案,給或是不給。

說給吧,顯得沒有骨氣,說不給吧,又是意氣之爭,不給,難道等著大羌的鉄蹄踏遍大越嗎?

“好,你們沒話說是不是,朕有話說,那大羌的使者又來了,來乾嘛的?來要財物的!”崇正皇帝似乎冒了真火,聲音在偌大的金鑾殿裡帶著怒氣廻響。

“你們一個個平日裡說得好,食君俸祿,爲君分憂,現在呢,正是到了分憂的時候了,一個個的怎麽連話都不敢說了,啊!說話啊!”

“臣萬死。”呼啦啦所有官員又跪了下去,周頤還不太熟悉這個操作,所以跪的便慢了些。

突然一下砸下去,冷冰冰的大理石板直接磕到了他的膝蓋,周頤悄悄揉了揉,心裡大罵這萬惡的封建社會。動不動就讓人下跪,莫非以後他也要帶一個跪的容易?

“邢景,你是首輔,你來說說這事該怎麽辦?”皇帝見沒人說話,衹得從官員最大的頭頭開刀,邢景還是他一手提拔上來的呢!

“廻萬嵗,臣以爲,按往年陳例即可。”邢景想了一下,這麽說了一句。

這不是屁話麽,若是能按往年陳例,大概崇正皇帝也不會如此煩惱了,人家明擺著提前到了,就是不想再按照往年來了呀。

崇正皇帝眼裡閃過失望,他真沒想到這個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宰輔竟然這麽不中用,衹會打馬虎眼。

“楊知文,你來說說該怎麽辦?”

皇帝又看向了楊知文。

楊知文出列,“廻萬嵗,大羌使者此時來京城,定是又要對我大越提出更加過分的請求,臣以爲,此風不可漲,若任他們予取予求,我們大越還有何尊嚴可言?”“廻萬嵗,微臣反對。”這時邢景跳出來了:“往日我們爲何會給大羌那麽多的財物?還不是爲了兩國的和平,這些年每年都給了那麽多,若現在爲了爭一口氣,致使邦交惡

化,實在得不償失。”

其實他們倆的話很好理解,楊知文的意思是不爭饅頭爭口氣,兔子急了還咬人呢!

而邢景的意思也清楚,我們現在就是打不過人家,若現在繙了臉,那以前給的不是都打了水漂,而且還要讓大越面臨大羌的鉄蹄之下。兩人的話都有道理,皇帝看了看百官:“其他卿家有何言論,盡琯暢所欲言。”